首页  /  资讯  /  十五年风雨,为何甲骨文依旧是企业难舍的“技术基石”?
十五年风雨,为何甲骨文依旧是企业难舍的“技术基石”?
发布:2024-11-01 阅读:218

在中国金融科技领域,一场关于技术自主与外来依赖的较量正在悄然上演。近日,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公布的一项高达1.45亿元的采购成交公告,意外地将全球数据库巨头甲骨文推至聚光灯下。此次采购中,投标及中标单位均为甲骨文,公告中邮储银行坦承:“当前多个核心生产系统使用Oracle数据库,替换难度大。”这反映出,即便在国产化浪潮汹涌多年后,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依旧根深蒂固。

驱动甲骨文股价飙升的背后,是其从关系数据库巨头向云计算转型的坚决步伐。关系数据库,作为存储和管理数据的基石,曾是甲骨文的看家本领。然而,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崛起,市场对非结构化数据库的需求激增,传统结构化数据库面临挑战。甲骨文迅速调整战略,通过收购、重组、裁员等手段加速云转型,推出甲骨文云基础设施(OCI),并扩展其云生态系统,涵盖企业资源规划(ERP)、客户关系管理(CRM)及医疗IT管理等服务。最新财报显示,甲骨文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%,云基建营收更是激增45%,首席执行官卡兹信心满满地表示,云服务已成为公司最大的业务,营收和每股收益均加速增长。

甲骨文的云转型之路虽起步稍晚,却似乎因此获得了后发优势。《华尔街日报》指出,其162个数据中心中不乏新建者,专为开发人工智能模型而设计,相比老数据中心更能适应当前AI发展需求。甲骨文是唯一能提供从云基础设施到云平台,再到企业级云应用程序完整技术栈的超大规模供应商,且未开发大型AI模型与潜在客户竞争,保持了中立形象,吸引了包括OpenAI、微软、谷歌在内的众多合作伙伴。今年9月,甲骨文宣布与亚马逊建立合作关系,进一步推进其多云战略。

反观中国,自2009年阿里率先提出“去IOE”以来,国产数据库替代运动已历经15载。IOE,即IBM小型机、Oracle数据库、EMC存储的组合,曾长期占据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。随着电商、云计算的兴起,IOE高昂的维护成本和无法满足新业务需求的局限性日益凸显,阿里以自研数据库OceanBase和阿里云替代甲骨文和EMC,成为“去IOE”的先行者。此举不仅为市场树立了样本,也推动了“去IOE”成为行业共识,催生了包括人大金仓、达梦数据库、南大通用、神州通用以及腾讯、百度、华为等在内的国产数据库开发热潮。

然而,尽管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,国产数据库在党政领域的替代率已接近80%,但在金融、能源、医疗、制造等八大行业,替代进程仍显缓慢。金融行业非核心系统的替代率约为40%,能源行业不足15%,医疗、制造、教育等行业更是不足5%。技术差距、迁移风险以及产品同质化等问题,成为国产数据库发展的绊脚石。内核技术的薄弱尤为突出,多数国产关系型数据库基于MySQL和PostgreSQL二次开发,缺乏自主创新能力。市场洗牌加剧,墨天轮数据显示,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间,参与排行的数据库数量从286个减少至225个,已上市数据库公司的财报亦显示,这依旧是一门烧钱的生意,盈利之路任重道远。

上一篇:亚马逊Q3净利暴涨55%,AWS云计算加速领跑AI新时代!
下一篇:马斯克、周受资亮相FII Institute大会,科技圈大佬齐聚有何新动向?

相关新闻

查看更多

最新新闻

查看更多

热门产品

查看更多